​恐龙档案94-禽龙

2025-01-11 15:20 来源:风向网 点击:

恐龙档案94-禽龙

名称:禽龙( iguanodon)

年代:白垩纪早期

地点:欧洲(英格兰、比利时和德国)、北美洲(美国犹他州)、非洲(突尼斯)和亚洲(蒙古)

大小:长9米

食性:植物

禽龙在恐龙界的地位当之无愧。它是第二只被发现的恐龙,而“恐龙”一词当时尚未出现。其大胫骨的一部分在1809年发现于英格兰南部,1819年又发现了一些牙齿和其他骨头。当时的科学家们以为这些牙齿属于某大型哺乳动物,而吉迪恩·曼特尔作为地质学家和狂热的化石猎人,认为这些牙齿属于爬行动物,并且与今中美洲和南美洲的鬣蜥蜴相似。他为之命名禽龙,并在1825年向科学界做出说明。曼特尔曾试过复原但由于可用信息太过稀少,这一复原具有很大的猜测性。他所复原的禽龙是一种类似恐龙的野兽,尾巴沉重,头部较小,类似蜥蜴。他还将一只短角放在禽龙的鼻子上,其实这是它的一根大拇指。

直到877年,禽龙的性质才真正为人所知。当年,在比利时的小镇贝尔尼萨尔,一群挖煤工人发现了许多大块骨头,后来证明属于31只禽龙。这些大型骨骼如今陈列在布鲁塞尔的皇家国家自然科学研究所。

禽龙站立高度为5米,长9米,可能重4.5吨。成群的禽龙漫步在白垩纪的热带陆地上,以河边的蕨类和木贼为食。尽管它们通常以四足行走,但也可以直立行走,用长长的尾巴作为支撑该大型恐龙的头部前端长有突出的鼻子和强有力的喙嘴。颊齿能强有力地碾磨,当下颌抬高时,上颌骨可以分开接着颊齿的根部相互错位,将食物碾碎。

其腿长而壮,各有三根粗壮的脚趾,脚趾上有蹄子状的指甲。短前肢各有五根手指,可大面积张开,用于四足行走。其中三根手指有蹄子状指甲,第五根手指(又称“小指”)十分灵活,能够抓取或勾取食物送到嘴中。第一根手指(或称“大拇指”)形成突出的长钉,从手掌向两侧突出。1825年曼特尔仅发现一根这样的大拇指,由于不知来自哪个部位他误将之当成角放在了禽龙的鼻子上。

这些大拇指的作用尚不清楚,可能用于撕扯植物,也可能用来抵御同时代的斑龙(见第260页)等食肉动物,或者是用于求爱和交配的性显示器官。

与斑龙一样,禽龙也在英格兰南部的岩石中留下了足迹,大量的踪迹表明它们成群直立地经过此地。南美洲和今北极圈以北的斯匹次卑尔根岛也发现了类似的足迹,但并未发现骨头,这表明1亿年前的禽龙分布是多么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