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揭秘:张辽墓在哪里?《高僧传》告诉你答案

2025-01-15 03:19 来源:风向网 点击:

三国揭秘:张辽墓在哪里?《高僧传》告诉你答案

前两年,关于曹操墓的真假之辨,闹得沸沸扬扬,举国瞩目,当然最后还是考古学家意见为准。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曹操麾下大将、“五子良将”之首张辽的墓地,仍然隐藏在古城扬州某处,等待后人的探访。

张辽之死:一代将星陨落扬州

张辽,字文远,山西雁门马邑人,早年从属丁原、董卓、吕布。后归属曹操。他是曹魏“五子良将”之首,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都对他有极高的评价。对三国迷来说,张辽更堪称是曹营人气最高的武将。他对旧主吕布忠心耿耿、对挚友关羽有情有义,用兵大胆、身先士卒,尤其是逍遥津一战,以八百人击败孙权十万大军,被时人赞为“自古用兵,未之有也。”

对于张辽的最后结局,《三国演义》与《三国志》有着完全不同的说法,依照《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的说法:张辽的结局很狼狈:魏吴交战,张辽"被丁奉一箭射中其腰,回到许昌,箭疮迸裂而亡"。

《三国志。张辽传》的记载却与此大相径庭:张辽晚年,一直镇守江淮以防范东吴。魏文帝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孙权称藩求和,张辽奉命还屯雍丘,却在此得病。曹丕派侍中刘晔带着太医为张辽看病。张辽的病久未痊愈,曹丕就命人把张辽接到自己的住所,亲自执张辽之手,赐以御衣,又使太官每日送给御食。正当张辽病情稍有好转时,孙权又攻打曹魏,曹丕派张辽乘船,与曹休到扬州和泰州(海陵)一带临江驻防。孙权知张辽至此,十分忌惮,敕令诸将道:“张辽虽然有病,但仍是勇不可当,你们千万要谨慎!”果然不出孙权所料,有一天刮大风,东吴大将吕范等乘夜色派兵船渡江偷袭北岸的扬州,却被早已埋伏在此的张辽及其部将王淩等迎头痛击,俘虏兵士及舟船甚多。但取胜之后,张辽的病情却日益加重,不久竟逝于江都(今扬州市区),一代名将就此陨落。曹丕为之流泪,并给张辽加谥号曰刚侯。

(《三国志。张辽传》原文:(黄初三年),辽与诸将破权将吕范。辽病笃,遂薨于江都。帝为流涕,谥曰刚侯。)

显然,研究历史,应当依据信史而不是小说家言,张辽病逝于扬州,这是没有争议的史实

真假之辨:张辽墓的5种传说

张辽死于扬州,那么张辽葬在哪里?从古到今,对张辽的葬地,竟然有5种说法

版本1.合肥:合肥曾是张辽驻军对抗东吴之地,逍遥津一战名闻天下。合肥也因此成为张辽遗迹最多的地方。在合肥逍遥津公园的西侧,有一座张辽墓。该墓四周无围墙,左右各有一石阙,道两旁有石羊、石虎、石狮,当中有一个碑亭,碑上刻有“魏故都亭侯张辽之墓”篆字。亭子后面就是张辽墓。墓为正方形,边长十余步,有石护墙和覆斗形封土。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保存有地面遗迹的张辽墓。不过无论是历史学界还是合肥当地,对它的性质都没有疑义,它只是后人为缅怀张辽战功而建的衣冠冢。真正的张辽墓,并不在此。

(合肥逍遥津公园张辽墓)

版本2.亳州:安徽亳州市,在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为谯县,属豫州谯郡,是曹操的老家,曹丕称帝后,扩修谯县县城,作为陪都。根据清光绪年间所修《亳州志 舆地卷》中记载“张辽墓在城南观音山前”。从风水之说看,于谯县城外修筑张辽墓冢,或许有纪念张辽、藉其英灵镇护陪都的意思,但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考古验证,加之亳州虽然是陪都,但连曹氏家族成员如曹操、曹丕、曹植、曹休等都未曾安葬于此,又何需要张辽在地下拱卫呢?亳州距离扬州近七百里,很难想象当时有如此大费周章、远途移葬至这里的必要性。因此很可能与合肥张辽墓一样,只是一座纪念性的衣冠冢。

(亳州曹氏家族墓)

版本3.许昌:许昌是曹魏的都城,又称许都。张辽安葬于许昌的主要根据是《三国演义》——张辽因箭伤发作,病逝于许昌。但这个依据本身是子虚乌有之事,正史早就记载张辽病故于扬州而非许昌。虽然当时其家人在许昌,但张辽病逝时在春季,限于当时尸体的保存技术与条件,不太可能长途运送灵柩回其家人所在之许昌治丧。

版本4.长葛:河南省的长葛县曾是张辽驻军之地,上世纪90年代编修的《长葛县志》称:“张辽墓,位于长葛董村乡张湾村西南。墓高7米,占地1200平方米。墓冢上原有古建筑,现已不存。张辽在合肥战后,曾驻军长葛,此亦一说。”后来经过考古发掘,这座坟墓确实是汉墓,但出土文物不能证明该汉墓跟张辽有任何关系,因此不能认为张辽就葬在这里。

版本5.扬州:张辽病故于扬州,已经为正史确认。在时局动荡、交通不便的情况,以军中礼节就地安葬的可能性较大。而且张辽是东吴十分畏惧的猛将,安葬在魏吴交锋的前线扬州,可以起到鼓舞军心,震慑敌方的作用。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证据是,至少到唐代中叶,扬州的张辽墓仍然存在!根据《宋高僧传。唐扬州华林寺灵坦传》记述:“元和五年(810年)相国李公墉之理广陵也,一见(灵)坦郑重加礼。召居华林寺,寺内有大将军张辽墓。”《全唐文》所收录的《扬州华林寺大悲禅师碑铭并序》也有类似记载。《高僧传》和《全唐文》都是十分严谨的著作,不存在“伪造名人墓”推动旅游之类的动机。因此这个记载是相当可信的。基本可以认定,张辽墓就在扬州。

而且后来的一些方志也验证了这一说法:《扬州西山小志》将张辽墓收录在“古迹”类别中,并赋诗一首:刚侯声势慑江东,百战真为魏国雄。识得孤坟秋寺里,空令人话合淝功。

《宋高僧传》

关于张辽墓的猜想

三国时期多年战乱,盗墓风行,曹操自己就干过盗墓的营生,后来曹氏父子又都提倡薄葬,节约物力。张辽墓自然不可能像广陵王墓那样大兴土木。时隔千载,现在张辽墓在扬州已经没有地面遗迹可寻。有一种说法,张辽墓在今仪征大仪镇,《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二十七“冢墓志”记载:“魏张辽墓,在城西北大仪乡。辽南伐,殁于军,因留葬此。《神僧传》云,在华林寺内。”那么华林寺在大仪乡的什么地方呢?可惜扬州府志是原文照抄宋高僧传,没有介绍详细地点。需要说明的是,大仪乡并不等同于今天的仪征大仪镇,大仪乡的范围更大,扬州西北乡都曾是大仪乡的地界。

同时根据古人习俗,墓地应当在高亢向阳之地。以今天的扬州地形而论,南部沿江地区,三国时期还是一片泽国,显然不适宜安置墓穴。张辽墓多半应该在城北的丘陵地区,靠近汉代的广陵城。此外,根据《高僧传》中的记述,张辽墓在华林寺内。如果能确定唐代华林寺的方位,也就找到了张辽墓。《高僧传》里提到灵坦和尚因为得到淮南节度使赏识,特意让他居住华林寺,据此可以推测,华林寺应当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寺庙,而且可能距淮南节度使办公的子城较近。综合上述几点,张辽墓很可能在今天扬州城的西北部附近,如果考古发现这一带处于寺庙遗址内的三国古墓,很可能就是张辽墓。、

(扬州唐子城遗址)

《宋高僧传。唐扬州华林寺灵坦传》原文

卷第十 唐扬州华林寺灵坦传

释灵坦。姓武氏。太原文水人也。则天太后侄孙。。。。。元和五年相国李公墉之理广陵也。以峻法操下刚决少恩。一见坦郑重加礼。召居华林寺。寺内有大将军张辽墓。寺僧多为鬼物惑乱。坦居愀然无眹矣。又扬州人多患山妖木怪之所荧惑。坦皆遏御焉。人争归信。至十年忽见二胡人。称自龟兹国来彼无至教。远请和尚敷演。十一年五月十三日。于荷泽忌斋告众。吾赴远请七月示疾。九月将灭。斯预告也。至季秋八日果寂尔而终。迁塔于扬州西驯翟坊之南冈。越州掾郑詹建塔。报龄一百八岁。僧腊八十四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