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芳华》,我发觉萧穗子是一个生活中冷漠的“旁观者”

2025-03-20 08:08 来源:风向网 点击:

重温《芳华》,我发觉萧穗子是一个生活中冷漠的“旁观者”

《芳华》刚上映的时候,我就去影院看过,当时,本来泪点很低的我并没有流下预期的眼泪,但是,内心也是有些触动的,感觉到了些许沉重和悲凉。

前些日,我在电脑上又重温了一遍影片,这一次,有了一些不一样的认识和看法,我似乎从萧穗子身上看到了人性,发觉她其实是一个生活中冷漠的旁观者。

电影里,萧穗子作为见证者,她既见证了几个女孩子的爱恨纠葛,又见证了人人赞不绝口的“活雷锋”刘峰从道德楷模沦落成为众矢之的悲剧境遇,还见证了青春时代从辉煌走向幻灭。她亲身参与了一个团体从辉煌到消失的历程,亲眼见证了离别的感伤,以及发生在那里各式各样让人唏嘘动容,让人悔恨难忘的故事,也亲身体会到了浓浓淡淡的参差人性的阴晴明灭。

萧穗子最早从蒙昧中醒来,这也是她为什么会在文工团解散,队友各奔东西,各谋出路之后,还在那里逗留的原因。但是,她最终无法逃脱被时代裹挟着载浮载沉的宿命。纵观整个故事中人物命运的跌宕变迁,我发现整个故事的见证者萧穗子并非善良之辈。

在恶与善的斗争里,她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

何小萍“偷军装事件”暴露之后,以郝淑雯为首的女兵们堵住何小萍的去路让她坦白,本来只是偷偷地穿去拍了个照,却在林丁丁的添油加醋中逐渐演变成何小萍的品质问题。

刚到宿舍门口的萧穗子听到舍友的吵闹后,下意识地退后几步。她在目睹整个事件发展直到平息,却并没有去主动调节舍友和何小萍之间的矛盾。很显然,她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内衣塞海绵事件发生后,萧穗子在练功房里笑得前仰后翻。在她的认知里对于在内衣里面塞海绵的作法充满着各种不解与嘲讽。当郝淑雯和林丁丁再次堵住何小萍的路质问是不是她的内衣时,萧穗子又本能的当起了旁观者。小芭蕾欺人太甚要搜何小萍的身子被分队长大声喝止后,萧穗子又当起了马后炮,丢下一句“这要是我,非得给你一大嘴巴子”后转身离开。

她作为一个旁观者观察着周遭的一切。旁观者并不意味着中立,中立代表着不站队,而旁观却是冷漠与自保。

在集体里自我保护是每个人的本能。但当面对不公之举时置身事外,却要在事后打个圆场就显得充满了圆滑与世故。

她虽明白善良,却是善良的“旁观者”

刘峰无疑是一个善良的好人,他任劳任怨,对集体无私奉献,对战友充满情义。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因为抱了一下自己喜欢的林丁丁,被对方诬谄“耍流氓”时,就连平常大大咧咧的郝淑雯尚能给刘峰说句话,而萧穗子却再次保持了沉默。

而在刘峰表白林丁丁之前,聪明的萧穗子就看出了刘峰对林丁丁的喜欢与爱慕,在外出拉练慰问演出的时候,她创造机会给二人独处;在刘峰给战友做沙发的时候,她有意试探刘峰的心思。她是最能明白刘峰和林丁丁之间的那点事的人,但她从未替刘峰说过一句话,更别说在刘峰被下放到伐木连时的告别了。

所以,在别人取笑何小萍,冷落刘峰的时候,萧穗子也没有真正“旁观者清”,只是她又不是完全与大众操持着如出一辙的语调,她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虽然不够坚定,但是,也不同流合污。她懂得何小萍的哀伤与苍凉,也能够体会刘峰的辛酸与绝望。

从整个影片的旁白中可以知道,萧穗子并非无情之人,她是看破了一切却不敢发声,她的沉默无非是想要在集体中随大流不想出头罢了,是一种不想惹是非的明哲保身。

《芳华》在我看来,是一部优秀的影片,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善与恶,剧中人物萧穗子则让我们体会到人性的复杂,她有着自己的是非观、善恶观,但是却只愿意做沉默的“旁观者”。

时隔多年之后,萧穗子成了作家, 郝淑雯成了阔太,而刘峰却只能抱着自己的假臂为了一千块钱和城管大打出手。

郝淑雯拿着林丁丁发胖的照片给萧穗子看,在刘峰给郝淑雯写借条的空档里,她们拿着刘峰的假臂开着刘峰当年被诬陷的玩笑。

从萧穗子与郝淑雯之间的对话里可以看出,虽然她知道刘峰喜欢林丁丁,她也曾被何小萍告知是林丁丁在落井下石,但是她还是开着刘峰当年摸了林丁丁的玩笑。很有些趋炎附势的味道。

正是因为这些个知其缘由却冷眼旁观的萧穗子们代表的大多数选择了默不作声,一个善良之人的人生从此发生了转折。既看得透善,也读得懂恶,在善与恶的交锋中想着独善其身的萧穗子,却做着“善良”的旁观者。

有一种社会现象,叫旁观者效应,就是其他旁观者在场会抑制人们采取行动。因为旁观的人很多,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管不管无所谓。

曾经有一次,我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个躺在地上的老人。当时正是下班高峰期,来来往往行人很多,但是,即使是低头在看手机的人,也不得不看上一眼,因为老人整个横在人行道上,要通过的话,必须绕一下。行人们不约而同地从老人身边绕了过去,我也是其中之一。我不知道别人是怎样的心理,我确实是犹豫了一下要不要去看一下老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但是,我最终还是什么也没做,做了一个冷漠的旁观者。

我们很多时候,在一些與论事件中,习惯性地对相关的人展开冷漠、道德沦丧的语言攻击和谴责。但其实,很多时候,即使自己当时在场,也不一定会挺身而出。这就是“旁观者效应”在起作用。

其实,我们都像极了《芳华》里的萧穗子,让我们不敢献出爱,表达善意的,不是道德的沦丧,人性的扭曲,而是复杂的社会心理学。我们都知道,有时候,沉默与旁观并不可贵,但是,我们却经常鬼使神差般地做着生活中的“萧穗子”,做着善良的“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