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认识人性

2025-04-17 06:47 来源:风向网 点击:

怎样认识人性

[cp]怎 样 认 识 人 性

有史以来对人性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其观点是人性“善”观,人性“恶”观,人性“善恶”观。

善观者认为人生来就是善良的,其恶行是后天学坏了。

恶观者认为人生下来就是险恶的,没有善念。

善恶观者认为人是善恶并存,无法猜侧。

善观者难以解释社会的丑恶现象。恶观者不能解释社会的善美现象。善恶观者无法说明刚降生婴儿的善恶表现。

那么人性道底应如何定义?如何看待和评价人性?现从以下几方面讨论:

1、人性的定义

人性就是人的本质特性。人性由“本性”“任性”,和“德性”构成。

本性是人生带来的,任性是认知产生的,德性是自修获得的。

1)“本性”,是于生具来的本能性,属自然属性。是自身生命延续所必需,性质是“自私”的。人之初其性是潜意识的需求,是本能的、本分的,无贪婪的。本性是人类的共性,是普边存在的。潜意识条件下人的分辨能力低下,本性没有善恶好坏之分。本性是不可改变的。

2)“任性”也称任意性,是人的“显意识”认知事物的智能性。

任性是人的社会活动产生的,是人的能力、地位、对事物认知水准等差异性决定的,是个性范畴,属社会属性。任性是可变的。善恶好坏是任性产生的。

3)“德性”是自然规律所遵循的规则,天地人道统一在宇宙大道,作人之道的准则性,就是人的德性。

德性是人自修、自悟获得的,是个性范畴,是可变的,属社会属性。德是人生境界的尺度。“中德”是人的本分,“高德”是人的善为,“大德”是人的智慧。“低德”是本分的缺失,“缺德”是作恶的根源。

人的本性、任性、德性,构成完整的人性。人性的最高境界,是突显自我,完美自我。因此,竞争是人性的本质特征。

2、人性的主宰和评价

人性的主宰和人性的评价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范畴,主宰者在自性行为当下无暇评价自我。评价者只是他人行为在自我意识的影射,并不是感同身受。

1)人性的主宰

一切事物都置于宇宙运动的变化之中,变与不变的矛盾对立统一推动事物发展,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人的命运也是由可变因素和不变因素构成,命是不变因素,运是可变因素。命运的过程和结果,是人性主宰者自己决定的。由于人处的环境、地位和阶级(体魄、天赋、学识、道德、智慧、能力)不同,人的显意识就会去比较、分辨、认知,认知的结果就是人的“任性”。存在决定意识,每个人的认知超不岀自身阶层的范围,所以,任性就是人的显意识的认知水平决定人的行为。

任性和行为与所处阶级(阶层)冾当,人生就兴旺畅达。如果失当,低于所处阶级(阶层),就是堕落,不求进取,人生相对凄残。高于所处阶级(阶层),就是贪婪,贪少不甘,叫苦不迭,贪多为禍,确不自知。

人的认知同频是同志;认知相近,在包融范围是朋友;认知相悖参半,是恶人;认知完全悖离是敌人。

由于人们的认知错位,其行为偏离本分,行动往往采取非常手段,因而产生恶行。所以,本分闯世界,平淡度人生,是最好的选择。把握任性,就是驾驭人生。

2)人性评价

人性评价既不是自性评价,也不是普性评价,而是他性和个性评价。本质上,对人性的评价,昰被评价对象在评价者意识的影射和反映,是评价者的认知。由于每个人所处的阶级、阶层不同,评价结果是不同的。同阶层的人近乎感同身受(亦有德能差异),评价是公正的,非同阶层的人的评价往往是不公正的。

另外,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在时空纬度上是不同步的。在行为的道理、事理、情理上信息是不对称的。被评价者是当事人,行为信息是在当下,评论者是旁观者,评论信息是滞后的,所以评价的公正性是有折扣的。

人性的多样性、即变性,构成了它的复杂性。笼统或单纯评价人性是难以经得论证的。因此,才有人心难测之说。

人们难以接受的社会现象,其实都是社会的正常现象。事物是对立统一的,没有恶何称其善?没有坏何称其好?善有善的道理,恶有恶的原因。好有好的价值,坏有坏的处境。善恶好坏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对立阶级认识正好相反。善恶好坏是变化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好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社会的责任是如何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