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首任内务部长,不爱晚清秀才之名,曾想商学救国

2025-09-08 00:44 来源:风向网 点击:

共和国首任内务部长,不爱晚清秀才之名,曾想商学救国

向敬之

1

在共和国的组织机构设置史上,曾有一个职务——内务部长——于今天读者而言,很多人还是陌生的。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为最高权力机构,政务院为最高执行机构。政法、财经、文教和监察四大委员会之后,内务部位列各部、会、院、署、行等30个机构之首,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兼掌的外交部紧跟其后。这可谓是第一大部。

当时的内务部,署名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1954年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1969年撤销。

它负责全国范围内的民政、户籍、救济、社会等方面工作。从它的工作范围来看,它是民政部的前身。

其首任部长,不论设立之初,还是改名之后,都是长沙宁乡人谢觉哉。

毛主席与谢觉哉(左)

谢觉哉主持部务工作,推行“民主建政”方针,曾引起部分人的抵触,批评内务部工作长期以来存在着“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在1954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民政会议上,有人提出拆除内务部,组建民政部、人事部、劳动部、复转军人部等,毛泽东主席说:“分部可以,分三个部,分五个部都行,但都要谢老你当部长。”

此事因此作罢。谢觉哉的“民主建政”思想,不但在内务部继续贯穿,而且到了第四次全国民政会议上还被大家热议。

说起谢觉哉,很多湖大商学人,会马上想到,这是我们的老校友!

2

清宣统三年(1911),武冈人刘希刚自日本东京商业学校毕业归来,接受湖南省巡抚衙门的委任,在长沙荷花池的求忠学堂校址,用校款开办商业教员讲习所。

这是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前身。

湖大商学由此肇建,首倡湖湘商科分立,开了中国现代商学之先风。

27岁的谢觉哉,通过宁乡县推荐,来到讲习所学习。

讲习所旨在培养湖南商科师资力量,修业分为1—3年不等,带有速成性质。

谢觉哉在这里读了两年多,经历了讲习所于民国元年改名湖南高等商业学校。

他曾于1905年考中末科秀才。当年科考废止,但他的求知路却没有戛然而止,而是努力寻求学习新知识,冀改变“十数年笔舞墨歌,赢得一张倒票;两三月打躬作揖,赚来几串现钱”的腐儒生存状态,在湖南新式商业学校中,接受了“高等教育”(《奏定学堂章程》)。

1913年,他从湖南高等商业学校毕业后,回到老家的云山学校任教,和姜梦周、王凌波推行教育改革,带领学生们积极学习新思想,同时走出校园进行社会实践,体会民众疾苦。他还积极响应五四运动,创办《宁乡旬刊》,宣传进步思想。

此时的谢觉哉,已届而立之年,且娶妻生子十多年(据谢觉哉儿子谢飞导演在《我的父亲谢觉哉》回忆,“1899年,年仅15岁的父亲与近20岁的何敦秀结婚”),由于种种原因,他并未延续最初商学救国的梦想,而是选择了寻求改造社会的道路。

然而,谢觉哉选择学习现代商学,对他以开放的视野看社会,最后追寻红色革命,造福人类,起到了一定的启蒙作用。

1920年,他应何叔衡之邀,担任《湖南通俗报》主编。该报被查封后,他来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任教,协助毛泽东、何叔衡创办平民夜校、工人夜校。

这也算是,湖大商学红色基因的一处渊源。

3

许康主编《百年名校 商学弦歌——湖南大学商学100年》中,专门写到“湖南高等商科第一代优秀学员谢觉哉”。

也就是这样一位让我们钦敬不已的前辈校友,用自己伟大的人格魅力,成就了他与众不同又卓尔不凡的人生。

虽然他没有成为中国现代化转型中的商学精英,但为中国社会的独立自强贡献了一生。

1921年元旦,他经周世钊、何叔衡、毛泽东介绍,参加了新民学会。他说:“欲改造地方,须先造舆论;欲舆论正确,须先养成学者;当纠纷之际,现状复杂,厉害混淆,尤非学者莫为力。”

救国的初心不渝,只是由推动商学转向了社会改造,走上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间,与他的老乡兼盟兄弟、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相比,稍微较晚(1925年),然而,他一直忙碌着主编共产党刊物,一度主编党中央机关刊《红旗》。

但他和何叔衡又是一样,都由晚清秀才,转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933年,谢觉哉进入中央苏区,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毛泽东主席的秘书,第二年出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秘书长兼内务部长。这,为谢觉哉在新中国成立后主政内务部,预设了前因。

1934年10月,年届五十的谢觉哉开始长征,成为了“长征四老”中的第二老,靠着一副铁脚板走到了延安,又成了著名的“延安五老”之一。

“长征四老”与“延安五老”,是对谢觉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种尊称,而他们的坚定信仰、坚毅品质、崇高风范,成为了我们今天乃至将来都应该传承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一块“金字招牌”。

此后的谢觉哉,依然忘我工作,为红色革命事业殚精竭虑。

人们称赞他:“为党献身常汲汲,与民谋利更孜孜。”

建国后,他不论是主持内务部十年,还是担当最高人民法院一任,或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和中央委员,始终不图私利,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实事求是,一心想着为党和人民多做事。

1958年,时年74岁的谢觉哉辞去内务部长,准备离休。中央安排董必武担任国家副主席,同时推荐谢觉哉接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谢觉哉说:“做这个工作,我是勉强的,本来应该退休的人了,但党让我接替董老的手干下来,我想干就要干得好。”

他在给儿子的回信中,把自己比作同村的一位老雇农,指出做官须“起得早来眠得晚,能多做事即心安”。

2015年,谢飞整理其父谢觉哉从上个世纪20到60年代的115封家书,汇编成《谢觉哉家书》,公开出版。他在前言中这样描述:“我父亲一直告诫我们做人、做事、做官,要清清白白,一定要做正确的人、正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