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中的皖西

2025-10-10 06:00 来源:风向网 点击:

辛亥革命中的皖西

在辛亥革命前,皖西人民同外国侵略者和国内封建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十九世纪中叶,皖西人民踊跃参加和积极支援太平军、捻军在皖西同清军作战,取得三河大捷、六安会战、西范店阻敌、正阳关水上歼敌和官亭围歼等一系列重大胜利。二十世纪初,六安、霍山、寿县等县人民焚毁教堂,驱逐神甫,关闭教会学校,开展了反对帝国主义教会的斗争。霍山农民张正金把法国神甫石资训揍了一顿,接着组成了二千多人的联军,在霍山、英山、罗田一带进行反教会的武装斗争。一八九八年春,霍邱县南乡以白塔贩佃农傅延龙为首,组织二千多人的农民队伍,“打富济贫”,抗租抗债,开仓分粮。但是因为清政府的残酷镇压,这些斗争虽然失败了,但也给外国侵略者和国内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

不过皖西人民的斗争并未因失利而停止,而是以更高的热情和更大的规模迎接辛亥革命的到来。早在一九○三年,寿县柏文蔚(又名柏烈武)在安庆武备学堂毕业后,即偕同乡张之屏,会同太和会党领导人郭其昌,准备聚集万人起义,但仍未成功。一九O四年,陈独秀与柏文蔚、常恒芳(又名常藩侯,寿县人)等发起组织岳王会,以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从事反清秘密活动。一九O五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建同盟会,皖西籍留日学生纷纷参加,在国内的岳王会成员也全部加入。一九O六年,寿县孙毓筠(字少侯)、张纶等同盟会会员奉孙中山之命,从日本回国,在南京与柏文蔚密谋,准备炸死清朝两江总督端方。因为事情泄露未能成事,孙毓筠被捕,其余同志回到寿县。同年冬,寿县留日学生张汇滔(字孟介)等受同盟会总部委派,回到家乡,与先期返乡的同志一起,分头与省内革命志士联系,进行革命活动。这时因同盟会已被清朝政府严禁,便组织“信义会”,霍邱、凤台、定远等县的有志之士纷纷前往参加。“诸同志多热心奔走,创办学校,开通民智,灌输革命思潮,大有一日千里之势。”陈独秀等人到寿县,住在柏文蔚家中,并与孙毓筠初次见面畅谈革命。“从此与淮上同志深相契合,革命思潮遍于乡里。”一九O八年,信义会计划乘阴历三月十五日寿县城北四顶山庙会之机起义,又因泄露机密,组织暴露,临时终止。不久,他们又以组织农会的形式,继续开展活动。

一九O九年,全国各地反清浪潮汹涌,清王朝为了缓和矛盾,不得不缩短所谓立宪期间,要各省提前成立咨议局,加入寿州农会的乡团团长王龙廷(又名王庆云)被选为议员。他在参加安徽省咨议局成立会上,以“皖北匪势甚炽,人心浮动,似宜组织地方武力,以资镇慑”为由,骗取安徽巡抚朱家宝的信任,拨给毛瑟枪七百支,委以寿县团防局长。农会乘机建立革命武装,进行合法斗争。霍山沈子修、李晴峰加入同盟会,秘密组织同盟会分支部,积极在各乡镇组织自强学会,建立民团。霍邱的郑赞丞、刘幼星等于一九O九年春回乡后,以收购古玩玉器为名,在城乡进行宣传活动,后与回乡的田象坤、伊楚珍一起,在新店埠一带组织农民起义军,只几天时间就有一百多人参加。

一九—一年十月十日,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成功,皖西各地立即行动。寿县的张汇滔、岳相如、王龙廷、袁家声(又名袁子金)等积极筹议响应,凤台、怀远、定远、凤阳等县都派代表参加,于十一月初举行联席会议,分析敌我力量,统一行动步调。十一月十四日夜,寿县的革命武装一举攻占县城,三千二百多名清兵全部投降,迫使县知事交出大印。十五日,宣告寿县光复,成立了军政分府。

次日,组建了淮上军,王龙廷任总司令,张汇滔、张纶、袁家声为副总司令。接着征招新兵,一两天内即有两万多人应征入伍,全军编为十八个步兵营,两个炮兵营,一个骑兵营。淮上军遂以寿县为大本营,兵分三路,进击淮河南北,在各地同盟会和人民群众的配合和支援下,先后光复了六安、霍邱、颍上、凤台、定远、阜阳、太和、蒙城、涡阳、怀远、凤阳、蚌埠等三十一个县,摧毁清政权,建立军政分府。十月二十九日,霍山以同盟会分支部为首的革命团体,配合民团百余人冲入县署,撵走了县知事,宣布光复。不久,淮上军一个营到霍山,成立了军政分府。十一月九日,合肥召开大会,宣布独立,公推同盟会员孙品骖(又名孙万乘)为总司令,成立军政分府。舒城县同盟会员宋竹荪从日本归来后,便组建起三个营的革命武装,于一九一二年春成立了临时军政分府。至此,皖西全境光复。安徽成立军政府,孙毓筠被选为都督。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这次革命被袁世凯绞杀了,取而代之的是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