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名臣录20王禹偁

2025-03-05 16:31 来源:风向网 点击:

宋初名臣录20王禹偁

北宋有名的才子,王禹偁是其中之一。司马光在《涑水记闻》里大量篇幅记述王禹偁的事迹,为后来的《宋史 王禹偁传》多所采用。王禹偁天纵奇才,耿直不入俗流,四十八岁就去世了。这样的人物不好写,落个俗套,分四个题目列述如下:

1、早年有时名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钜野(菏泽)人,九岁能文。宰相毕士安见了十分器重,举荐于翰林,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宋太宗当时选拔文士,久闻其名,召拜右拾遗,直史馆,賜绯。本来是个七品八品官阶,破格賜绯,有了四品五品待遇;按照惯例,賜绯的官员,官服发给银腰带,太宗特命赐予带花纹的犀角带,这就有了二品三品的待遇。太宗看了王禹偁的文章,几次对大臣们讲:“王禹偁文章,当今天下独步。”

王禹偁在翰林的时候,太宗皇帝恩遇极厚。琼林宴上,单独把王禹偁叫到身边,嘘寒问暖,恩礼有加。并对宰相说:“王某文章无出其右者,将来名垂不朽。”王禹偁有诗说到这件事:“琼林侍游宴,金口独褒扬。”

后来王禹偁的亲家张咏,跟当时宰相张齐贤有矛盾,互相攻击。张齐贤就告御状,说张咏的文章都是王禹偁代笔。可见王的文章之好,是有公论的。

2、为政有廉声

王禹偁在翰林院的时候,曾经起草关于党项族首领李继迁的公文,李继迁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爷爷。公文写的好,李继迁特别感谢,送给王禹偁五十匹好马,作为润笔、谢仪,王禹偁以公事论,断然拒绝。后来王禹偁出任滁州知府,有个福建文士叫郑褒的,徒步拜见知府,王禹偁爱其儒雅,临别为他买了一匹马。这事儿被人告到宋太宗那里,说王禹偁从中捞钱了。太宗说:“他能拒绝李继迁五十匹马,还能贪这点钱?”

王禹偁谪守滁州,是在宋太宗末年,到任后上谢表,其中有这么几句:“诸县丰登,苦无公事;一家饱暖 ,全荷君恩。”为官清廉,又桀骜不驯。多年后欧阳修到滁州为官,体察民情,发现百姓一直在怀念他,并画其像于祠堂,时时祭祀。看了画像,欧阳修写了首诗来纪念他:

偶然来继前贤迹,

信矣皆如昔日言。

诸县丰登少公事,

一家饱暖荷君恩。

想公风采犹如在,

顾我文章不足论。

名姓已光青史上,

壁间容貌任尘昏。

3、理政有奇策

太宗后期,边衅不断,国力衰耗,西北李继迁反复无常。王禹偁建议太宗以夷制夷,招募吐蕃人制衡李继迁。宋真宗继位后,又诏群臣论事,王禹偁又上五疏条陈国事:

一、谨边防,通盟好。趁着真宗皇帝继位,赦免李继迁,还给土地,使其感恩归顺;

二、减冗兵,并冗吏。减轻百姓负担,休养生息。国初兵精粮足,将帅专任不疑,因此攻无不克;太平兴国后,冗员太多,税赋沉重,应该减轻。

三、难选举,使人官不滥。太宗后期科举录取人数渐多,尺度过宽,应该回归原制,权力交还相府;吏部选官,也非帝王躬亲之事,应严格按照有关制度注册。

四、减少僧尼数量,降低百姓消耗。顾及僧尼情绪,可以先停止出家、停止扩建寺院,降低财耗,也是救弊的一个办法。

五、亲大臣,远小人;忠良之士,知进而不疑;尖巧之徒,知退而有惧。

事后来看,吐蕃潘罗支果然射杀李继迁,正如王禹偁所预判;每年限制僧尼人数,囚犯生病回家治疗等,实行了很多年,大大降低了财税支出。

4、身后有余荫

王禹偁性格孤傲,忠直不二,得罪人多,屡被贬官。四十八岁英年早逝,死后谏议大夫戚纶写诔文评价他:“事上不回邪,居下不谄佞,见善若己有,疾恶过仇雠。”时人以为公允。

大中祥符年间,宋真宗在龙图阁看书,偶然翻到王禹偁的奏章,赞叹不已,降旨找他后人。宰相说他儿子王嘉祐进士及第后,在扬州为江都尉。诏令迅疾召回,擢升大理评事,做了法官;宋仁宗皇祐年间,其曾孙王汾进士甲科及第,因为免解参加考试,依例应当降等级使用,宋仁宗阅其身世,知道是王禹偁的孙子,下旨不降等级。殿试时,又当面问其子孙为官者还有谁,王汾一一回复。王汾改为京官后,又命优先提升官职。

王禹偁忠直一生,积累的福报,都应在子孙身上,也是对他的一种补偿吧。